一、案例摘要
为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政策,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探索开展了“吾水共治”的水污染治理实践。基于“吾水共治”的组织定位与话语理念,“绿色浙江”广泛动员了以专业技术人员、新闻媒体、社区居民等为主体的多元社会力量,构建了以“圆桌会议”为平台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对话机制。这一机制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与利益诉求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环境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增强了民间环保组织的专业性和认可度。“吾水共治”实践助推了倡导型民间环保组织向平台型民间环保组织的转型,为激发环境治理的社会共治活力以及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案例亮点
一是通过挖掘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深入探索和阐释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共治机制;二是通过分析从“五水共治”到“吾水共治”的话语转换,揭示了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多元共治过程中的话语策略与创新实践;三是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民间环保组织在激发社会内生动力、整合多种社会资源的实践机制;四是结合我国环境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变化,深入分析了我国环境治理范式的转型与发展。
三、社会价值
本案例以“吾水共治”实践为切入点,揭示了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水污染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案例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了社会力量在生态治理中激发内生动力的机制,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案例通过剖析倡导型环保组织向平台型组织转型的路径,为分析新时期我国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和社会力量深度融入环境治理提供实证支持,也为丰富环境治理领域的学术探讨提供经验支撑。
四、调研心得
本次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3项,另有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首席专家。调研以“吾水共治”实践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政策文本分析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多角度揭示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创新。深度访谈对象涵盖政府部门负责人、民间环保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通过多主体视角获取了丰富的实践数据;文本分析则聚焦政策文本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内部报告,为案例分析提供了扎实的背景支撑。此外,为解决可能存在的信息遗漏与信息不对称,课题组深度参与了“绿色浙江”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并安排课题组成员以实习的方式深入参与其日常运行和管理活动中,通过三角互证提升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首席专家参加“绿色浙江”主办的2022中德治水对话暨“面向未来的水科普教育”国际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访谈“绿色浙江”机构的工作人员

课题组在温州围绕水污染治理开展田野调查

课题组在钱塘江考察“绿色浙江”治水实践
首席专家
陈涛: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3项,另有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首席专家。
团队成员
周益: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社会学,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
郭雪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社会学,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
林笑笑: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社会学,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
转载自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公众号(2025年2月13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