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20-11-22

111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管理》编辑部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及经验。我校陈阿江教授、陈涛副教授及张虎彪副教授参会。

1113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吴怀民以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副司长杨小玲分别进行了致辞。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和转折性的变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要对未来生态环境的风险有深入把握。中国环境治理专业委员会应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作用,聚焦环境社会治理专业专长,把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打造成特长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平台,另外预祝本次专业委员会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随后的大会主旨报告中,洪大用司长简要叙述了自己对于环境社会治理的理解。洪大用司长指出,环境社会治理重点在于关注环境与社会这一复合体,研究环境影响下的社会治理。任勇主任委员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的、治理方法与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对于环境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识,认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主要是围绕治理主体或治理客体的制度安排;环境社会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会第三项议程是围绕“新时代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构建”这一主题举行圆桌高层论坛。论坛由任勇主任进行主持,洪大用司长、夏光司长、贾峰主任、王灿发主任、杨立华教授以及陈阿江教授参与了讨论。夏光司长探讨了生态环境治理兴起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社会利益的冲突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其二是当前生态环境管制成本的不断增加。王灿发主任阐释了如何从法制角度推动社会治理,指出环境立法、执法与司法需要适应环境社会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考虑存在的环境社会风险。贾峰主任回顾了人类对环境问题不同阶段的认识,进而谈到了环境社会治理的应运而生。认为在进行环境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治理体系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注重治理手段、治理目标与应用工具的协同。陈阿江教授从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研究出发,探索水污染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发挥地方群众在环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当前值得我们思考的新问题。陈阿江教授提出了“还河于民,治用结合”的想法,认为应该将河道的使用、治理、维护的权利和责任还给民众,环境治理要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杨立华教授阐释了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全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并以追求环境社会治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民主性等为最终治理目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推动环境社会治理朝向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大会设置了“环境社会治理政策与实践”、“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多元领域下环境社会治理研究探讨”、“环境社会治理与全民行动体系”四个分论坛,与会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参会人员认为,本次会议为探索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新机制、新制度、新办法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环境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