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总干事: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 2019-06-22

2019621日上午,环境与社会论坛暨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八十八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了绿石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李春华做题为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的主题讲座。本次论坛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涛副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的开始,李春华总干事向在座师生简要介绍了绿石环境保护中心的发展状况。她将绿石环境保护中心总结为实现彻底转型,并且还在存续的机构;国内化工园管理领域最专业的机构;国外比国内有名,学界、EHS圈比业内有名的机构。作为在环境保护NGO组织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李春华提出绿石环境保护中心的发展使命是推动多方协作,有效助力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主题讲座的前半部分李春华总干事向大家介绍了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概况。化工园区在官方定义中一般指化工厂集中地,而在学术概念上化工园区则是指应当具备产业共生、高效治理、系统解决、风险防控能力的顺应发展的解决方案。她通过播放在响水化工园区拍摄的水污染视频,向在座师生直观地展示了化工园区目前面临的严重的环境治理问题。政府作为环境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主体,化工园区污染问题频发与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关联性。绿石环境保护中心开发出三个指标用于考核政府,主要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化工园区管委会的治理效能,指标分别为意愿、权力、能力。其中意愿指标主要与园区的发展阶段、环境管理组织架构、领导的特质及区域特征有关;权力指标主要与企业数量及类型、配套设施情况、管理的一致性、股权结构有关;能力指标主要与第三方服务的管理、智力支持来源、执法的有效性和环境管理评估结果有关。

主题讲座的后半部分,李春华总干事指出了目前国内化工园区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她强调过去的化工园区环境治理往往忽视了整个系统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她认为理想的化工园区状态应该是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都要参与进来,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尽量趋向均衡的状态。但目前国内的化工园区系统内,往往以两方互动为主。其中,政府和化工企业的互动模式以政府日常监管、服务,企业应对为主。但一些地区的化工园区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政府调动激励企业参与;政府代替企业承担风险和压力;企业推动政府行动等模式。而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一般是彼此相安无事或居民偶有抱怨的模式。同时也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但无执行;形成职业举报;政府组织居民监督外来人员;政府主导成立社会组织几种模式。在企业与社会的层面上发生的互动比较少,少数地区也逐渐出现基于责任关怀的开门办厂和基于反复举报的圆桌对话等模式。这一部分的结尾,李春华总干事以汀兰社区环境理事会这一生动案例做了解读。

讲座的最后,李春华总干事提出了自己关于公众参与的随想。她总结为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团队。其中一个人一群人指在环境治理中如果受污染方没有内生性力量或者是受污染方的公众参与缺乏组织性,外部支持性力量很难独立帮助受污染方进行维权,而当有核心领导力量和有组织的团队真正参与进来时,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且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春华总干事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黄紫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