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上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六十三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401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荣幸地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汪和建教授做题为“消费何以能创造经济增长”的主题讲座。此次论坛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参加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汪和建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中国依靠低成本的价格优势下低端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
汪老师论述了全球化转型与中国“新古典主义发展模式的终结”。首先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的终结,即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主流模式的终结,全球金融危机实际宣告了经济全球化主流模式的终结及其转型。
汪教授提出从消费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的方式。关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主流经济学家大多从投资、消费等三大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中寻找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宏观经济提出的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观点的回顾、反思和判断,汪教授提出自己研究的立场,即旨在从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角度,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其对生产组织方式的转换的影响,以说明消费是如何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的。研究的策略即与主流经济学习惯从宏观总体上定量分析消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不同,选择从微观行动与组织层面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时如何通过互动构建和转换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促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研究方法包括结构—行动主义经济社会学和逻辑实证分析。研究的框架即是消费社会的转型促进消费关系的转变,从而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转换以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的增长。国际经济秩序的巨变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集中表现为中国基于全球生产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来自外部市场需求减少和内部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阻碍。中国提出“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等策略,表明了经济全球化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探寻建立一种以消费驱动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由此引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即消费如何可能推动经济增长?
汪和建教授分别介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当代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观点,进而提出了三个预设,为我们展示了“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与过程”的研究框架,指出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是研究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一点在以往研究中重视不够。然后他通过对市场需求、资源类型与生产控制的进一步分析,指出“有效需求的认知一致性”以及“关系性资源的投资程度”是决定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选择不同生产组织方式的基本力量,“消费者自觉”和“自愿的可替代性”是引导生产控制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他认为我们应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出发来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应该看到社会的作用,看到消费者力量的崛起,重视关系性资源的投资与利用。汪和建教授总结到,经济全球化转型是导致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组织方式的转换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一种必要路径。
在讲座尾声,老师和同学就目前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困境、消费需求与市场规模的关系、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与走向等问题,与汪和建教授作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未兰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