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建副教授:基层书记的特征、类型与治理绩效

发布时间: 2017-11-26

2017年11月22日上午,河海大学邀请了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陈家建副教授做了题为“基层书记的特征、类型与治理绩效——基于中国基层治理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王毅杰副院长主持,众多师生参加。

本次讲座陈家建副教授主要从四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首先,陈老师向我们指出了现阶段的基层治理研究:包括政府内部治理、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以及社会内部治理。中国的治理研究多是以科层组织作为分析的核心,而对于“人”的影响力则主要体现在基层社会。陈老师着重强调对于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来说,研究干部的个人本身非常重要。现在,既有的研究途径有组织化身的干部(锦标赛理论、运动式治理等)与综合性的个案描述,其难点是“人”本身很难进入研究框架,测量、资料搜集、因果关系的不稳定以及理论框架的难建构。由此,陈老师提出其研究的定位:1、基础性、理论研究准备;2、探索性、实证分析基础;3、描述性、对最基层干部的整体性认识。

其次,陈老师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明确了基层干部的概念和作用之后,通过引用韦伯《支配社会学》中的相关知识列举出官员特征的类型并找出测量个人特征的维度。随后,陈老师介绍了其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与多元回归模型。

再次,在社区干部类型化分析中,陈老师向我们详细阐述了层次聚类法在研究中的应用。他尝试了组内平均距离法、离差平方和法、最短距离法等多种层次聚类方法,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并指出社区书记呈现的三个类型,即专业型的现代社区干部、传统型的社区干部以及混合型的社区干部。

最后,陈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现阶段的书记类型与治理绩效。基层书记的治理绩效主要从居民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基础设施满意度方面来测量。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阐释,陈老师提出在不同社区的居民期望度有何不同,以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差异等问题,这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演讲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本次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 李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