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下午,河海大学邀请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博导,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MSW教育中心主任彭华民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福利治理的缘起与核心原则”的学术讲座。此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福利治理的缘起和阶段过程;二、福利治理的相关制度和原则目标。
彭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福利制度。彭老师认为社会福利是从管理走向福利治理的过程,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是通过人为努力去建立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构成的制度可以分解、分担、防范社会成员在生活中的风险。它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类需要,提升人类福祉,包含人类对于美好、幸福、平等公正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理想的产物。其中,制度是社会福利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福利是为了帮助人类面对风险、重建生计。
福利提供可以为经济生存、家庭生活、人的完整性这样三个部分化解风险。西方福利国家从传统社会福利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福利治理经历了阶层式管理、市场式管理、网络化管理这样的三大递进方式。彭老师讲到福利治理是福利制度发展的新阶段,福利治理缘起于福利政策“从生产到共享”的转型,着重点从重视生产到重视参与和共享。她所提出的共生、共享的观念强调福利产生不仅仅是管理者能够看到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参与使得民众通过共同生产能够共享过程和结果。
在梳理了社会福利与福利治理的各个阶段后,彭老师认为当今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和新领域即为社会风险和福利治理。然后老师就社会福利治理的维度进行了“公众”领域、公民社会的本质、政策执行、社会整合这样四个方面的划分,并对福利治理的问责维度、治理成本以及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进行了详尽阐释。其中福祉作为中国共享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着善思、善有、善避、善做、幸福这样的五个方面。而福祉的实现必须具备外部使能条件和内部的心理健康资源这样两项基本条件。
最后彭老师简要介绍了组合式普惠型建设中的治理,福利的三角分别为国家、市场、社会这样三个方面,只有各方协调并具体责任落实,才能切实根据国情推进福利治理。
彭老师在讲座过程中结合生活事例,幽默风趣地阐释了对于福利治理的观点与看法。演讲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对本次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余庆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