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本笃史副教授:环境社会学中层理论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 2017-03-18

2017315日上午,河海大学邀请了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滨本笃史副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环境社会学中层理论及其应用的学术演讲。此次讲演由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学系主任陈阿江教授主持。学院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与滨本笃史副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谈论。

滨本笃史副教授将此次演讲分为两个部分:开发社会学与环境社会学。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Development induced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发展项目带来的的移民及其安置问题)和Socio-cultural change in development process(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等。

一、日本开发(发展)社会学

滨本笃史副教授以图片的形式先后列举了日本和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接着向大家抛出了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哪些例子可称为社会变迁?这些社会变迁的来源是什么?便利店的发展给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McDonalization是该部分的一个重点概念。此概念由George Ritzer提出,指的是麦当劳快餐餐厅所秉持的理念逐渐渗透到美国社会甚至全球的其他领域中的过程。McDonalization具有五个特点: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通过非人技术代替人的控制、麦当劳化合理中的不合理性。滨本笃史副教授认为可将McDonalization看作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接着,他提出了两个问题:日本风格便利店的特点是什么?中日便利店的相异之处在哪里?

二、日本环境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历程

日本著名环境社会学家船桥晴俊曾把日本环境问题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公害、开发问题期环境问题普遍化期。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深受环境公害之苦,学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产生环境公害(如身陷水俣病和痛痛病之痛的百姓)的社会机制上。为了了解和分析受害者的抗争行动,日本研究者以深入调研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案例研究。当时日本的环境社会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农村社会学、公害研究、地域社会学和社会运动论。自708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旨趣向日本新干线等大规模开发项目所造成的公害问题转移。到了80年代末,日本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家开始聚集起来举办学术报告会。1992年,日本环境社会学会成立。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二)日本环境社会学本土化研究

饭岛伸子和船桥晴俊是日本著名的环境社会学家,他们均构建了本土化的研究模式。饭岛伸子的代表理论是受害结构理论,船桥晴俊的代表理论是受益圈/受害圈理论。

受害结构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环境恶化对居民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和影响,它将研究的主要对象限定在受害者。但并不是把受害者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受害者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考察,从而发现受害者的社会结构状况。饭岛伸子将受害类型分为生命受害、健康受害、生活水平受害、人际关系受害、生活设计受害、文化娱乐受害、自然资源受害、空间和时间上的受害以及精神受害九种,并结合受害的程度和范围,从总体上对受害的社会结构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船桥晴俊等人在对新干线等大规模开发项目所造成的公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益圈/受害圈理论。该理论是日本本土产生的最有影响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之一。该理论不仅要分析哪些是受益圈或受害圈的人群和组织,这些人群和组织的社会背景和阶层结构,还要分析受益圈和受害圈的关系形态,即是分离的还是重叠的。在新干线公害中,受益圈内的民众是全国的利用者,而受害圈的人群是受新干线噪音之害的沿线居民和被强制搬迁的新干线用地所有者。新干线公害问题是典型的分离型受益圈/受害圈案例,而重叠型受益圈/受害圈的典型案例是垃圾处理厂污染问题。垃圾处理厂附近的居民一方面享受垃圾处理带来的服务和便利,同时也要承受该厂带来的污染之害。

滨本笃史副教授在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以上日本两大本土研究理论的看法。对于受害结构理论,他认为受害者并不总是始于生活或健康危机,此外受害结构理论缺乏时间这个分析维度。受益圈/受害圈”理论而言,他认为该模型引发了一思考:为什么这种大规模的发展问题很难解决呢?问题在项目的计划、启用、完成、以及完成之后的各个阶段是是如何发展的?他期望引入一个可以把政策实施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纳入研究范围的动态模型。

讲座结束以后,现场师生就受益圈/受害圈理论与利益相关者观点的区别、日本大规模建设引发的移民在日本是自愿/非自愿、日本政府在福岛核电站处理过程中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三个问题与滨本笃史副教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最后,陈阿江教授对本期论坛做了归纳和总结。与会师生对本次讲演致以热烈的掌声并表示受益良多。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 汪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