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教授讲座: 留守儿童与中国农村教育

发布时间: 2016-12-18

2016年12月16日下午,河海大学成功举了办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涛做的题为“留守儿童与中国农村教育——以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为例”的学术演讲。此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院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进行了积极地交流讨论。

李涛教授首先以我国城镇化模式入手,分析了此项研究的社会背景。随后他又介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背景。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适应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合乡并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普九”教育事业推进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而促使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两大核心责任的转移。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成为2001年后诸多县级政府持续至今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其现实客观性。尽管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加大了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但有不少县级政府保证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支出和维持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的财政能力存在问题;另外,县级教育厅政部门编制紧缺人员不够的现实使得他们很难应付迅速增长的教育公共事务,而农村社会学龄人口降低的现实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导向使减少农村学校数量具有内在的积极动力。

接着,李涛教授着重关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日常治理和再生产的日常发生机制。他指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校方针对学生的传统的“训诫术”逐步转化为对学生欲望的剥夺。学校通过严密的学生自组织体系和学校德育组织建立起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监管;通过逐日分值加减与专项检查加减结合的办法确立的了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公共体内部成员的行为评估,底层乡村学校中的学生个体在日常校园生活完全被冷冰冰的量化数据所管控。这一方面将个体与集体之间自然发生的内在关系推向一种断裂的极致,另一方面造成了所谓“差生”“破罐子破摔”的反抗心理。

李涛教授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关爱正在发生核心困境。中国各级各类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无可谓不重视不努力,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实施并督导强化落实的各级政府关爱服务项目和关爱服务社会购买项目无可谓不丰富,关爱指标也无可谓不细致,却为何见效甚微?事实上,真正的关爱体系建构决然不只是各级政府单纯任务指标分解和简单购买社会服务就能够有效达成,而应基于对留守儿童行为长期田野观察和深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深度反思来自成人世界的所谓关爱是否变成了一场代位的臆断,关爱的供给是否有必要进行真正的结构性改革以真正将留守儿童置于关爱的中心。

演讲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对本次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王秋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