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水患、兴水利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中国,水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密的联系。11月20日,由长三角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主办的“水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与会学者围绕水社会学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研讨,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了辨析。
构建和谐的人水关系
1991年至2001年间,社会学界发表了多篇与水利社会学相关的论文,并出版了《水利社会学论纲》。然而在此之后,水利社会学研究未能取得更大进展。是社会学家没有深入理解水利社会学,还是没有进行水利社会学研究的必要?与会学者提出了上述疑问。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认为,狭义的水利是指防洪、灌溉等,而广义的水利是指人类社会涉水的事务,包含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水灾害,是一种社会学行为。因此,广义的水利社会学是指涉水事务的社会学研究。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施国庆表示,水和水利是有差别的。水利通常包括灌溉、排涝、供水、防洪等,而水则更为宽广,不仅包含水利、水电、水运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还包括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等水环境、水生态活动。他提出,水事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水利社会学”很容易被理解为有关狭义的“水利”活动的社会学,所以他提出用“水社会学”这一学科概念概括与水相关的社会学研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晓云认为,在中国学术语境中,用水社会学比用水利社会学更有助于相关研究跳出行业限制,走进大众视野。当今水环境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工程技术的提升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外,还需要构建和谐的人水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化解与水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就呼唤水社会学这门学科尽快成长。
“水社会是以水为纽带,由水资源的使用者、开发者、生产者、产品或服务提供者、运行管理者、规制者、受影响者,水生态和水环境的保护者、影响者、受影响者、规制者,以及与水关联的社区、组织所构成的社会。水社会学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水社会各个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水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施国庆说。
人水关系折射社会变迁
水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开发、保护、管理的社会学问题,水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社会学问题以及水问题治理的社会学研究等。
与会学者从环境移民、地方水文明、水利社会变迁、历史水权、治水社会管理机制、海洋社会等多个视角探讨了与水社会学有关的议题。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青年学者吴金芳认为,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象征。水利事业是农耕活动的中心,水利实践也会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中来,不同的水利实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水利文化。
郑晓云从文明进程与文化遗产的角度阐释了灌溉与社会的关系。他表示,很多人类文明的建立都以灌溉技术发展为基础。灌溉技术的提升改善了当地人的生计条件,促进了当地文明的发展。他说,“由于灌溉设施的修建,不仅形成了新的农业模式与生产格局,而且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制度、社会规范、经济关系、宗教、节日等与灌溉直接相关的文化。”
社会变迁也是水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党委书记崔凤表示,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影响和反映了社会变迁。传统社会,人类对海洋的实践多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则包含交通运输、海水利用、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张俊峰则提出从“以土地为中心”到“以水为中心”来理解乡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他表示,以土地为中心是以往理解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常见视角。倘若站在地水关系变迁的立场则不难发现,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土地与水的关系随着水资源供给的日益不足、人地关系的紧张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水的价值不断凸显,原本附着于土地之上、商品价值并不太高的水开始脱离土地,具有了较高的商品价值,单独出售水权的行为能够为水权拥有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抓住重点 有所突破
“水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处于开创阶段,有待于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宋林飞表示,水环境的改善、水灾害的治理、环境移民对防治水灾害的作用等问题都是亟待社会学学者关注的。他提出,在学科建设初期,要对实践中亟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社会学探讨,同时要建构一些有建设性的概念。这些概念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国际化问题。他强调,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有推进世界水社会学研究的责任。
对此,施国庆表示,中国水工程移民的研究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中国水社会学研究未来也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在他看来,当前水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建构水社会学理论体系,包括水社会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运行规律以及水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次,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具体的社会学问题开展研究。他提出了水社会学可以重点关注的议题,例如人们对于水的认知是如何形成、演变的,涉水活动对于贫困、社会性别、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对水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跨流域和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影响与社会风险等。
郑晓云建议,水社会学研究在起步阶段,不宜囊括过多内容,将学科设计得过于庞大,而应选择与水相关的、比较迫切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他表示,人才队伍建设是该学科发展的关键,应鼓励青年学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吴金芳则表示,过多的水利开发活动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她认为,应注重多学科互动,将环境视野带入水社会学研究中,尤其需要加强水利环境史的研究,从环境史的角度解读水文化。
作者:吴楠
责任编辑:韩慧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23日第10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