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教授讲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整合─以任务中心取向实务应用为例

发布时间: 2016-09-27

    2016年9月2日上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三十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励学楼110教室顺利举行。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整合─以任务中心取向实务应用为例”的精彩演讲。此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顾金土副教授主持,社会工作系和社会学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并与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交流。

    讲座开始之初,张教授对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此次的邀请表示感谢。接着张教授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正式开始了此次演讲。

    张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问题、问题意识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第二部分是关于改变的观念、未来式取向和角色概念;第三部分是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划分、层次及意义;第四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第五部分是任务中心模式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特征和基本假设等。

   案例:徐某某,二十岁的单亲妈妈,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安置她的四岁儿子抗抗。她说孩子完全不受她管控,也不做任何她说的事。如果她试图要管束或管制他,他就开始尖叫或咆哮,有时甚至打她,或冒着被车撞的危险,跑到大马路上。徐某某说,她从来没打过他,但她已经筋疲力尽,儿子让她非常愤怒,并且感到沮丧,她想在自己作出任何不理性的行为之前,寻求帮助。

    一、关于问题、问题意识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

    张教授指出在MSW评估中发现,学生既缺乏学科意识,更缺乏问题意识。而张教授认为问题意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在这部分,张教授具体讲到问题意识的界定、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相关性和实务与理论等知识,并且分享了对之前案例中关于改变的理论思考、“介入”的思考和评析。

    二、关于改变的观念、未来式取向和角色概念

    张教授对过去式取向—心理动力学模式和现在式取向理论—行为主义进行对照,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未来式取向。关于角色的概念张教授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倡导者与赋权、与他人一起工作和强制的权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划分、层次及意义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主要包括模型、视角和解释性理论三个方面,并且社会工作理论又划分了三个层次。张教授具体讲述了理论知识、事实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使我们深入了解到一名专业社工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从研究到实践应用

    张教授提到渗透、混合和个体化方式等几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同时谈到了社工在做实务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

    五、任务中心模式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特征和基本假设

    具体来讲,任务中心取向的核心理念是面对困难,总要有计划做点事,并且要看到进展。张教授还列出了学习单,提出你对“人”的认识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谈到任务中心取向简短性和时限性两个特征。张教授还提到服务对象“问题解决”行为的假设、问题处置基本原则与流程、任务中心模式的策略、治疗关系、进行、效果、适用范围及其限制等许多问题,带领我们全方位的学习了任务中心模式。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就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十分详细的解答。最后,顾金土副教授对张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张教授的演讲表示感谢,与会人员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的精彩报告。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 魏东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