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群教授讲座:再议社会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16-05-12

    2016年5月11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二十八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举行。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学曹立群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再议社会学方法”的精彩讲座。此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社会学系和新闻传播学系的部分师生聆听了这次讲座,并与曹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讲座开始之初,曹教授表示自己也是南京人,对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此次的邀请表示感谢。接着曹教授讲述了他留学美国时的社会背景与他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

    曹立群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中文对方法的误解;第四部分是中国社会学具有三大相互关联的特点;第五部分是对学生,对学者,对团队管理者的一些寄语。

    一、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

    曹教授指出,理论是对于两种关联现象的解释或阐述,它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相比之下,方法是一种程序、一种技术、一个工具或做事情的一种方式,它往往带有明确的计划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你是怎么知道的?另外,曹教授认为,理论与方法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应该依赖于一种科学的方法。所有为我们了解世界做出贡献的伟大的西方理论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得出他们结论的具体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曹教授简要介绍了古典时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包括雷内.笛卡尔的方法论、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韦伯的反实证主义或解释方法、赫伯特.布鲁默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强调在社会学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性。

     三、中文对研究方法的误读

    中文对研究方法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把方法等同于科学方法;二、把方法等同于实证主义和狭义的量化研究;三、可以不用方法来发展理论,来理解世界。曹教授指出,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只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分类、归纳和演绎同样属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特别是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逻辑自洽、论据合理、可以重复,以及有必要的程序。接着,曹教授以三篇反思方法的论文为例,揭示了中文对研究方法误读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曹教授认为,方法无恒定,要视研究的问题而具体选择,并且提出我们在做研究时要“放弃兼并、尝试兼容”、“不分高下、并驾齐驱”。

     四、结语:中国社会学具有三大相互关联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中国现代社会学和国家的单向垂直关联。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社会学置身为国家决策的参谋而远离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所谓“终极关怀”。曹教授认为,国内的社会学研究偏重政策导向,基础研究相对不足。

    第三个特点是中国社会学的原动力来自于与“国际接轨”的结果,却常常否认这点。

    五、对学生,对学者,对团队管理者的一些寄语

    当今中国又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如果说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的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迫打开国门,面向世界,无奈走上一条变法自强、学习西方、变西为中的道路的话,那么经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世道转换,今天我们正面临另一个近二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然而这次风向变了。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乐观地说,我们正处在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中国社会学家应该普及社会学的方法论,走向现代,而不是频频回顾辉煌的过去而固步自封,深陷传统儒家思维中不可自拔。大变局是个大课题,其首先要解决的是往哪变(秦晖之问),然后才是怎么变。如果社会学界能够自由地探讨并对这个首要问题提出自己的构想,中国社会学将会有一个生气蓬蓬的新面貌。

    讲座结束后,曹教授就王毅杰教授、顾金土副教授等现场师生提出的关于“对警察的信任在不同国家的差异”、“社会信任与社会信用之间的关系”、“方法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对我们做研究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一一做了十分详细的解答。最后,王毅杰教授对曹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曹教授的演讲表示感谢。 

>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盛倩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