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15时,环境与社会论坛在厚学楼909室举行,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所所长王书明教授做了题为《关于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的几点想法》的讲座。
王书明教授认为,自2006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环境社会学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学界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建群:如人大、河海、民大、南大等高校已建起了研究环境社会学的专业团队,而且一系列的会议、论坛和国际对话让整个学术共同体生机勃发。第二,开辟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研究领域:“我们是从研究本土文化出发的,像陈阿江教授的‘人-水和谐’,这个和谐就是本土概念”,但是理论研究方面至今没有出现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一开始走的就是经验研究的路子,不过学界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尝试。具体来讲,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本土性特征”在几所文科发展较晚的学校有比较集中的的体现,如河海大学的水环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草原环境研究,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环境研究。目前这些学校的环境社会学研究都比较有特色,且成果也比较显著,王老师解释道:“新兴的学科一般是在新兴的学校的,这些学校只有靠着这些特色才容易走到前列”。而且,环境社会学实现本土特色的建构也离不开多学科互动,因为“环境问题不是社会学一个学科就能解决的”,所以王教授建议“如果只用社会学的标准议题来思考环境问题,可能会有想不通的时候,要多读别的学科的书”。随后,王书明教授对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待。
最后,同学们和王教授就“生态红线”“研究生态文化的视角”等问题进行探讨,陈阿江老师总结说:“生态问题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并勉励年轻人早日参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