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教授:社会科学家应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家?

发布时间: 2020-12-27


20201223日下午,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论坛在厚学楼210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做题为“社会科学家应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家?——关于环境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陈涛副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第一部分,张玉林教授首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否存在一个范式?以及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范式?紧接着,他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并引用了Clive Hamilton的一句话“人类世叙事密切涉及社会-经济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意味着地球科学家开始“跨界”,探讨人类的责任和应对可能性。反之,社会科学家必须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并提及了一些判断地球现状的重要文本。

第二部分,张玉林教授提到国内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围绕污染问题,大多是关于工业污染的,而在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方面涉及较少,在资源利用,生态破坏,乃至更宏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本没有纳入我们的研究领域。“人类世”概念的出现,让人们思考“社会科学家应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家”,张玉林教授的重点并不在于地球系统的问题,而是由这个问题引出环境社会学应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时空尺度,即讲座题目所提到的“范式转换”。在此,张玉林教授举出一些例子,1.汽车产量大增产生的碳排放问题,交通事故每年致死人数多达上百万,而新冠疫情目前已经导致了一百七十万人死亡,但为什么每年没有固定的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统计表公布?汽车产业到底是何其重要的产业?2.微塑料的污染。这些都是可以拓展的研究领域。

最后,张玉林教授谈到“范式转换”的方向,可能性和路径。即,新范式的核心应该指向“人类世时代的人类行为与命运选择”,这有赖于对“地球现状”和人类命运的基本关心,也有赖于摆脱个人、民族、国家的短期利益束缚。无法要求并不存在的“学术共同体”或“社会科学家”能同时做到这两点,但是,在个体和小群体范围是可能的。跨学科的阅读和吸收是可能的,拓展环境问题研究的时空尺度和领域是可能的。这些拓展意味着回归到“人类文明”的层面:围绕与自然-地球的关系,它的兴起、演化和衰亡——或者逃亡。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张玉林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张玉林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