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江副教授:环境社会学的“东亚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5-22

2019年5月20日下午,环境与社会论坛暨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八十二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荣幸邀请到了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占江副教授做题为“环境社会学的‘东亚时代’”的主题讲座。本次论坛由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涛副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参加。

本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想象的东亚与东亚的现实;二、东亚环境社会学的兴起;三、东亚环境社会学的彷徨;四、东亚环境社会学的未来。

陈老师首先引用了《东方学》中的一段话切入主题。“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今天的东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东方,而是一个文明体系。围绕东方产生的各种知识也不都是客观的,可能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陈老师指出,在韦伯的概念中,东方是很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但事实的发展却和他预想的不同。二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缔造了日本奇迹;6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腾飞;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缔造了中国奇迹。东方开始崛起,儒家文明也能创造经济奇迹,这对“东西二元论”提出了诸多挑战。陈老师指出,在这样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现代性究竟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我们如何理解每一个文明体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东亚的环境学术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建立自己的主体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于西方?

由此,陈老师将话题引向了东亚环境社会学的兴起。陈老师指出,世界有三大学术社区:美国、欧洲和东亚。这三大社区的形成都与本土环境危机有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欧美环境社会学渐渐将目光转向全球性环境议题,而东亚环境社会学的主要土壤依旧是本土的环境议题。陈老师简要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环境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范式,并指出东亚环境社会学的一般特点是实践取向与本土特质。

接着,陈老师谈到了东亚换将社会学面临的困顿,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世界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影响相对较弱;二是介入全球环境议题的频度和深度相对不足;三是未能在开掘文化传统中彰显学科特色。

最后,陈老师提到了东亚环境社会学的未来,他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能否超越西方话语霸权、实现真正的理论自觉;二是能否超越政治话语限制、营造更大的表达空间;三是能否超越现实经验遮蔽、培植丰厚的学术想象。陈老师指出,在全球环境议题与本土环境议题复杂交织的当下和未来,中国学者能否有所贡献,这是一个问题!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陈占江副教授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施嘉怡供稿)